找到相关内容37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憨山老学中“道”之多义性指涉与终极关怀

    ,却是障道因缘。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心?不住法即通流,住即被缚。”(元宗宝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〈定慧品〉,嘉兴大藏经第一册,P404。台北新文丰1988年版)以无住的禅法,贯彻于四威仪之中,就是“行、住...末’之本末义涵)看法的总结,语见刘贵杰先生〈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〉,中华佛学学报第1期,P116。  38 《肇论》卷上〈不真空论〉第二,嘉兴大藏经廿册,P262。  39祝平一〈从“肇论”“坛经”...

    陈松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046120.html
  •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(1)

    大师法宝坛经 》的〈忏悔章〉中,说到关于戒的有三点: 1. 诸来善知识, 此事须从自事 ( 宜为“性” ) 中起 ,于一切时,念念自净其心,自修、自行...“既受声闻戒,应受菩萨戒,此入法之渐也。”这 已不是《坛经》所示的仅受无相三归依戒,而是规定要受声 闻七篇及菩萨三聚了,并且于受戒之后,“宁有法死,不无 法生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3446264.html
  • 论禅之不可言说---从体悟性思维视栏位的解读

    还可以从禅的表现形态来找根据。《六祖法宝坛经》从两个视角提出了禅的表现形态。   一个是较窄的从“内”的单一视角提出:“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”此处讲的内见,就是指的要往内展开体悟,讲究要验感到心性的...熟视无睹。他的用意在于更简明化,因为只要真正地做到了“内见自性不动”,做到了所谓的静即定,就自然而然会牵引出慧。  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解读,定亦即慧。据此,《坛经》专门提醒人们:“大众勿迷,言定慧别。定慧...

    刘家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546644.html
  • 禅宗之理的概念与心的关系

    号、昭和43年。    [35] 宗宝编《法宝坛经》,〈般若品〉第2,“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,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”,大正藏48册,351页上。    [36] 同上,〈定慧品〉第4,“心不住法...法宝纪》中谓“及(弘)忍、如(法如)、大通(神秀)之世,则法门大启,根柢不择,齐速念佛名,令净心,密来自呈,当理与法,犹递为秘重,曾不昌言”[8]。以“理”和“法”字并举,二者之意旨并无不同。   ...

    邓克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646648.html
  •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《大藏经》满文译本研究

    抄本│十片 │雍和宫 ││ │鲁祖达什法宝坛经 │刻本│二卷 │雍和宫 ││ │缘像...

    庄吉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346838.html
  •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

    ) 同注26,页73。 (注 34) 同注26,页81。 (注 35) 《六祖惠能大师法宝坛经》,〈自序品〉第一,中英会刊,香港佛经流通处,页2。 (注 36) 同注35,〈顿渐品〉第八,页34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846849.html
  •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(禅学)(2)

    注77)。  (注 80)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。佛教大藏经一五五册一四一页。  (注 81) 同(注77)。  198页  事重,便有这事出。若能物各付物,便自出不来时。”此“物各付物”,盖亦“因物...此譬圣人之心如明镜,“好物来时,便见是好;恶物来时,便见是恶。镜何尝有好恶。”此其理与六祖《坛经》〈机缘品〉:“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”〈般若品〉:“于一切法不取不舍”相同。所谓好恶来时,便能见其好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347395.html
  • 净土思想之考察

    攀缘,而能“净念”念念“相继”之时,心自开而净土自现。  B、祖师所说者  1. 禅宗六祖的‘法宝坛经’中,两度引用维摩经的净土道场之说[37] 。并谓: “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愿东愿西。悟人在...正十,一二八上—中。   [37] ①坛经疑问品云:“佛言: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”(大正四八,三五二上)。②坛经定慧品云:“如净名经云:直心是道场,直心是净土”(大正四八,三五二下)。   [38] 大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247538.html
  •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

    ,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。”  同样,在《六祖法宝坛经》中也有一首流行更广的类似的记载: 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若尘埃。”  这里,惠能所谓“觉悟”,不是外在的东西,而是由主观...坐禅方式,“住心观净”,“长坐不卧”,是错误的方法,《坛经》指出:“住心观净,是病非禅”。又说偈曰:  “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侍。一具臭骨头,何为立功课。”  惠能的禅学,表面上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式,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3747594.html
  •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

    ,一切即一”的境界,这便是极则禅了。但由入道到证道是否要经过进修历程呢?未有提及。  六祖《法宝坛经》明确提出了“菩提自性本自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的宗旨,并提出五个“何期”为印证的根处,对般若...“犹较些子”这是将“即心即佛”与“非心非佛”作为法门优劣看待了。  其实马祖“即心即佛”法门,原有所本。《坛经》法海问六祖曰:“即心即佛,愿垂指喻。”六祖曰:“前念不生即心,后念不灭即佛,成一切相即心...

    唐普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247932.html